研究局限
1. 理论架构
1. 对于社会层面分析不足
本报告聚焦于学生主体和与学生主体密切相关的算法评分系统上,力求找出导致学生焦虑的罪魁祸首们,这导致报告的分析偏向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更贴近于现象分析,对于优绩主义诞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仅作理论上的概括性分析,作为“讨论”部分给出我们的初步想法,供读者参考且期待学术界给出的答案,没有做更为详实的理论研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深入分析。
2. 对于理论效果的验证缺失
本报告从完全扎根于基层学生群体的深度访谈出发,通过编码逐渐构建整个优绩主义游戏的理论叙事,力求切实发掘优绩主义和学生本身的互动关系。既然我们声称扎根于学生,那么就应该设置研究步骤,探求已构建的理论叙事能否帮助部分学生解惑或者有所收获。但是,由于研究从最开始就未能设置此环节,受访者本身和研究成员都在时间上难以完成一个相同规模的回访环节,导致无法完成更为完善的质性研究策略。
2. 行动建议
1. 改革成本与资源配置的量化分析不足:
报告中提出的多项举措,如建立“教学发展中心”、设立“进步奖学金”、搭建“校友数字社区”、启动“微创业基金”等,均需要学校投入真实的、持续的财政与人力资源。本报告对此进行了定性描述,但缺乏对其所需成本的精确测算,也未能提供详细的资源重置与预算调整方案。这可能导致决策层在评估方案时,因其“看起来很贵”而犹豫不决,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因资金不到位而使改革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2. 对教师群体的潜在阻力与激励机制探讨不够深入:
报告的核心在于推动大学从“以科研为中心”向“以育人为中心”的某种回归。这必然会触及教师群体的核心利益与工作惯性。报告虽提出了“卓越教学奖”、“教学型教授”等激励措施,但对于如何量化教学工作的真实投入、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等深层次、高难度的治理问题,未能给出足够细致的解决方案。如果不能有效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甚至引发其抵触情绪,那么所有旨在提高课程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3. 对改革可能产生的“反向博弈”与“政策寻租”预判不足:
任何制度设计都可能被“聪明的”行动者找到漏洞进行套利。例如,“进步奖学金”可能催生“策略性压低第一学期成绩”的行为;“P/F制课程”可能被学生完全视为“水课”而应付了事;“校友交流机制”也可能异化为功利性的“拉关系”。报告对此有所警觉,但对如何设计更精密的防范机制,探讨尚浅。如果不能有效预判和堵住这些漏洞,改革的初衷可能会被扭曲,甚至产生新的不公。
4. 对外部环境(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研究生院)的接受度过于乐观:
报告提出的改革,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体系的同步演进。虽然报告建议学校主动引领与用人单位等的对话,但现实中,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以GPA和学校排名为核心的社会化筛选标准,其难度和周期都可能远超预期。如果学校单方面推行了“等级制”成绩单或“综合素质档案”,但在短期内得不到外部社会的广泛认可,可能会在升学和就业竞争中,使我校学生暂时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引发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与反对。